从常见,到记忆,最后到怀念,化作坊间无尽的唏嘘。而在浮躁的大城市里,总有着一个个被人遗忘的角落,依旧坚守着某种坚持,简单的一碗柳州螺蛳粉、一份豆浆油条、又或者来一条卷粉……醇厚的背后,是对岁月的尊重,也是美味的核心。
螺蛳粉是广西柳州市的小吃米粉,具有辣、爽、鲜、酸、烫的独特风味。螺蛳粉的味美还因为它有着独特的汤料。汤料由螺蛳肉、山奈、八角、肉桂、丁香、多种辣椒、等天然香料和味素配制而成。
在柳州,螺蛳的吃法更是丰富多采,带壳的、去壳的,煮的、炒的,形式多样,又香又辣,十分过瘾,形成了独特的“螺蛳文化。
柳州人爱吃螺蛳鸭脚,几乎柳州所有的螺蛳粉摊都会有螺蛳鸭脚,如今在菜市里也经常能见到支个大铁锅只卖鸭脚不卖螺蛳粉的摊点。据柳石路上一家菜市里卖鸭脚的老师傅说,他做螺蛳鸭脚已经8年,每天都要做只鸭脚,而且经常在菜市里摆摊不到半天,只螺蛳鸭脚就一扫而光,许多人已经成为他的熟客。
对柳州人来说,“饽”是个生僻字,但把“饽”字跟“豆腐”连在一起,大多数的柳州人会眼前一亮:哈哈!豆腐饽!
糯米是隔夜浸泡的,要是即时泡,要花三个小时。这种费时不费工的活我总觉得夜里做好些,睡上一觉,醒来时糯米就透心了。
每天下午,小区外面总会传来一阵电喇叭循环播放的叫卖声:“马打滚,一块钱十二个。”刚开始觉得呱噪,挺烦人的,熟悉以后,偶尔有一两天听不到,心里还有点失落,担心小贩以后不再到这里来卖了,想吃马打滚,不知要到哪里才能买到。
柳州地处桂中地区,这里的气候,“欲食瓜而瓜生户外,思啖果而果落枝头。”这为柳州人腌酸储备了丰富的物质条件。柳州人似乎没什么不可以入酸最常见的酸有:萝卜酸、胡萝卜酸、笋皮酸、红薯酸、凉薯酸、蒜头酸、辣椒酸、木瓜酸、荞头酸、刀豆酸、佛手瓜酸、西芹酸、*瓜酸、西兰菜梗酸、空心菜梗酸、包菜酸、棒棒菜酸、蒜心酸、莲藕酸、马蹄酸、莴苣笋酸、姜芽酸、鱼腥草酸、豆角酸、山楂酸、桃子酸、苦瓜酸、木瓜酸等等。柳州地处桂中地区,这里的气候,“欲食瓜而瓜生户外,思啖果而果落枝头。”
说到“沙堆”,上了点年纪的柳州人都不会陌生。此乃昔日柳州常见的街头小食,每一家饮食店都有售。人们遇到时间匆忙,没有工夫停下来吃早餐,就买两个“沙堆”,用白纸捏住一角,且行且食。吃的时候,沙堆上的糖和油会慢慢把纸浸透,把手指头也染得油汪汪的,很多人吃完后,感觉意犹未尽,会忍不住把手指上的糖和油也吮得干干净净,人生中的一些关于美食的美好记忆,往往就是这样留存下来的。
柳州风味小吃牛鲜子是柳州风味小吃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小吃。建国成立前会曾由沙街(今柳江路)的马记清真馆经营,或街头巷尾叫卖。制作讲究,层次分明,香酥、韧滑,油而不腻。
牛杂其实是牛肚里的五脏六腑,柳州话是“上下水”。柳州人吃牛杂似乎与玉林、广东有所不同,主要以下火锅为主。牛杂中,有一样最为脆口的“月亮肉”备受男女老少喜爱。月亮肉之所以火红,是今年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郑中基凭他在电影《低俗喜剧》中的角色,大力推荐月亮肉的饮食喜悦,令众多闻所未闻的食客瞠目结舌。
最常见的是在吃牛杂的时候,将其与牛肉、牛下水一起放入火锅里烫,吃起来十分爽口,是一道美味。
柳州很早就有牛杂店了。年的春天,有人在柳石路五岔路口开了一家简易牛杂店,味美价廉。不久吃客多了起来。几年后,牛杂店供不应求,有人在四桥头租下一间临街仓库,四个球场那么大,可以摆上桌,称之为“牛杂城”。记得开业那阵子,食客要提前一天订位,不然吃不上。后来,竹鹅溪旁、航银路、柳东新城、鹿寨、西环路等地纷纷开了牛杂城。柳州人吃牛杂不管冬雪天还是炎热夏日,一年四季生意火红。夏天吃客的景象尤为壮观,太阳还未落山,很多食客就蜂拥而至,男人不顾面子,赤膊上阵,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地在阳光下围住火锅,烫吃牛杂。吃相难看,狼狈不堪。那些吃客过半来自农民工,过半是柳州工薪一族,当然,外地食客也有很多慕名而来。
10.经典小吃:油堆
柳州人对口感酥香的食品有着一种特有的痴迷,走进大一些的菜市场,就会看到专卖油炸食品的小摊,一口大油锅从早到晚炸个不停。除了人们冬日打边炉要吃的炸丸子、炸腐竹、炸芋头片,油堆也是最受欢迎的市井食物。特别是到了过年,很多人一买就是几十个,节日期间,若是有人登门拜年,煮一碗汤圆或甜酒飨客,放两个油堆到姜糖水里一起煮,是很美味的点心。
油堆亦名煎堆,是用糯米粉炸成的一个空心大圆球,外面滚上炒香的芝麻,为柳州常见的街头小食。人们平日多作为早餐充饥,或一时空闲,嘴馋了,也会买一两个来吃着玩。因味道香酥可口,具有普适性,男女老幼都自爱它。数十年前,柳州常有小贩在肩上挂一竹箕,端了煎堆四处游走,沿街叫卖,是昔日一道流动的城市风景。
在柳州,米粉是市民生活的外在叙事形式,它既定义出了老百姓最为基本的饮食趣味,又与现实场景产生了完美的融合。对于大部分柳州人来说,米粉实际上也就是饭。人们不仅将之作为早餐首选,遇到一时怠懒,不想动手做饭,午饭、晚膳、宵夜,也大多是上街吃碗米粉简单解决。所以柳州的米粉店铺,几乎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。而且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,柳州就有了24小时营业的米粉店铺。
柳州的米粉,从形状区分,大致上分为三种:一种是以机器加工的切粉,形状规整,俗称“机切粉”。第二种是米线状的圆型米粉,俗称“榨粉”。第三种是私人作坊蒸制的手工切粉,粉皮稍厚,俗称“手工粉”。
米粉的吃法多种多样,有汤粉,炒粉,凉拌粉,干捞粉,沙煲粉,形形色色,种类繁多。一般说来,手工粉的浆厚,水分大,口感绵实,做汤粉味道更好。若是用于炒粉,就不易炒干,很容易炒碎。榨粉比较适合做螺蛳粉和干捞粉。
柳州的冬天,湿寒沁人,冰冷熬骨,饮食多讲究滋润和温补,柳州狗肉是常见于市民餐桌上的美馔。民间说法是狗肉性温,味美之余,还兼有补中益气、暖胃壮阳的功用,故最得男性食客的青睐。然而,关于狗肉吃与不吃的浮泛争论,也是热闹非常,毋庸赘述。其实对于一种事物,存在观念差异是正常的,是接受还是拒绝,应由人们自行作出选择。就像古印度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所说的那样:“你要把一堆泥土和一堆*金,一头牛和一位圣徒,一只狗和吃狗肉的人,通通一视同仁。”
狗肉向来是上不得正席的轻贱之物,且不说过去有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欺诈行为,在古代,身份低贱的人也被骂为是狗肉。《金瓶梅》第33回,月娘骂奶妈如意儿:“你这狗肉,又抱他在风里!还不抱进去。”从狗肉的身上,简直可以见证出一部阶级史。不过也可以由此看出,狗肉这种食品确实有着深厚的民间底蕴。
柳州狗肉的制作方式,与别地也自不同,宰狗多采用吊杀法,不放血。据说可以使狗血回渗到狗肉中,烹煮起来肉汁才浓,味道更好。将宰杀好的狗去掉内脏,以沙眼水褪掉粗毛,然后用晒干的稻杆生火烧细毛,将狗的外皮烧至焦*。之所以要用稻杆,是在烧毛的同时,也把稻秆的天然清香熏染到狗肉里。而用稻杆烧制的狗肉,比起用汽油喷枪烧制,要多花一两倍的工时,知味的食客也是非此不食。故有一些食肆专门到乡下购买稻杆回来烧狗,作为招徕食客的噱头。
往一家小食店门前经过,见空地上晒满了粽叶,想来已经有不少人前来预定粽子了。
过年吃粽子,是南北不同的习俗。早年有一家北京媒体约我写一篇关于广西民俗的文章,见我在文章中提及春节吃粽子,编辑特地打电话来向我求证,柳州人是否真的过年吃粽子?因为在北方,粽子只有在端午才会成为特定的节令食品。而与此相对应的是,粽子在柳州人的生活中就承载了更为丰富的语义,既是个人饮食口味的一次日常展览,同时又充满了节日的欢庆气息,是各阶层市民定义幸福指数的美妙对象。
柳州有不少专营粽子的小店,多年来已有了口碑,临近年时,就会有人上门来预定,只须交付少量订金,报出想要的数量,到时来取就行了。就连粽子的个头大小、内里裹的馅料,都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进行预约,可省却亲自动手的烦劳琐碎。
螺蛳鸭脚煲首创于柳州,因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热播让柳州螺蛳粉在全国大放异彩,螺蛳鸭脚煲等田螺美食也开始走红。对于螺蛳鸭脚煲,螺汤至关重要,足够量多的螺蛳,再加上足够时间的炖煮,螺蛳天然的鲜甜才会释放出来。之后用这锅天然鲜美的螺汤做底,长时间煲煮食材,使得螺汤的鲜味完全浸入到食材里,浓香且入味,这样一锅螺蛳煲才算合格。
做好的螺蛳鸭脚煲盛在砂锅里,“五颜六色”显得满满当当。红的是厚厚一层辣椒油,青的是蒜苗,*的是鸭脚,黑的是螺蛳,还有紫色的新鲜紫苏。螺蛳在水里生长,性寒凉,而紫苏能祛寒,搭配螺蛳正合适。当然,螺蛳鸭脚煲里可不是只有田螺和鸭脚两种食材,酸笋、鹌鹑蛋、豆腐泡、芋头,也一应俱全,应有尽有。
入嘴尝试,酸笋酸香醇厚;鸭脚先油炸再煲煮,炸过的表皮焦香,内里入味且软烂;而芋头外脆内粉糯,鹌鹑蛋和豆腐泡都吸饱了螺蛳汤的汤汁,一口咬下,汤汁飙得满嘴都是,让食者大呼过瘾,“倍爽”。
吃完主食,拿起牙签慢慢撩螺,螺肉脆嫩,小巧玲珑,一旦动手,就让你停不下来。直到最后空空一煲,再拿汤匙舀几口田螺汤,浓香味重,才算结了一个重口味的尾。还有人利用食用后沙煲中剩余的汤汁下饭或者煮粉,也是别有一番风味。
广西螺蛳鸭脚与外地的鸭脚做法有些不太一样,就是不用给鸭脚去皮。在广东,很多人不能接受吃鸭脚不去皮,但广西人就别有一套做法。首先一定要把鸭脚洗干净,用水泡一段时间后,将鸭脚的各种异味消除;接着就可以放到滚热的油锅里炸,炸至金*色后,鸭脚皮渐渐脱离了肉,这时可以捞出晾干;最后是放到特配的螺蛳汤里浸泡数个小时,泡得越久,越入味,鸭脚就更好吃。
似乎,豆浆和油条总是会和甜蜜的爱情扯上关系,像极了两个不同空间的人,不经意间彼此试探,便擦出了炽热的火花,就连空气都变得甜蜜,正如豆浆与油条一样,要一起吃下去味道才会是最好,无论如何沧海桑田,总是能够拥有最初的怦然心动。不得不说,这绝对是一段绝妙的美食情缘。
不得不说,这两种食物搭在一起,是如此和谐。一碗豆浆搭配一根油条,喝一小口豆浆再咬上一口油条,豆浆的余味被油条的香酥追随,让豆浆的甜放下了骄傲,油条的腻又被中和。
若是用油条蘸着豆浆吃,油条碰到豆浆后,会马上变得温柔起来,金*色的油条被乳白色的豆浆包裹,抢在豆浆汁滴落之前一口咬下去,顿时可以感到两种食物抱在一起在舌尖跳舞的感觉,真的是一场绝妙的美食体验。
柳州的早餐种类繁多,但最受欢迎的要数粉类,其中包括卷粉。
在取粉的窗口,通常有着各式各样的调料,各种酸辣酱,还有各种配菜等食材,调料都由食客自由调配。
卷粉的皮用磨浆机制作,大米的多少决定了,米浆的浓稠度,从而使得卷粉的面皮吃起来更爽口“劲道”。
好吃的卷粉只能用“滑、爽、嫩、”来形容,加了花生沫后的卷粉散发出来的香味,常常让人垂涎欲滴,欲罢不能。
五谷杂粮里,我最喜欢的当数芋头了。小时候,和妈妈去小吃摊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芋头糕便觉得是件幸福的事。随着城市的发展,不少传统老字号的小吃摊早已消失在钢筋水泥丛林中,还有一些老字号也因铺租、拆迁等各种因素屡次搬迁,让食客们难寻其踪迹。
芋头糕选用选用上好的柳州摈榔芋或者著名的荔浦芋头作为原料,外面一层是香软可口的糯米糕,中间一层是粉糯的香芋,撒上几粒香香的花生粒和葱花,再拌上特别秘制的酱汁,酸中带甜,甜中带辣,好吃到不行!芋头糕的“绝”就是在煮生熟粉上,如果在这一点上过不了关的话,蒸出的芋头糕成散状,入口后很不是滋味,像吃米糊一样,失去了原有入口不粘牙的特点,口感大打折扣。而这家的芋头糕比较有韧性,煮得恰到好处,不硬且不粘牙。做芋头糕的老板说道:“我们也一直坚持最传统的做法,让芋头糕的口味保持始终不变。”如果是打包回家,不妨试着用花生油稍微煎一下,两面略焦,但又外焦里嫩,别有一番风味哦。在寒冷的季节里,吃上一碗芋头糕真是既暖心又暖胃。
(资料来源:柳州新闻网)
栏目策划:柳报传媒·微报(lzweibao)
整理:王思博
值班:林喆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