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菜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这部美食纪录片,有人看完暴瘦10斤
TUhjnbcbe - 2023/2/6 16:28:00

朋友,你见过让人看了毫无食欲的美食节目吗?

点开《奇食记》刚看了三分钟,我就开始痛恨自己那该死的好奇心。

起初看到海报,我以为这又是部小清新式的下饭伴侣。谁曾想,一打开节目,一股沼气味就冲出屏幕。

这档纪录片的重口程度,让我的生理和心理遭受了双重创伤。

弹幕区一片哀号

比起美食节目,《奇食记》更像一档减肥宣传片。

《奇食记》这部纪录片,以“反美食”为主题,搜集了全国各地最刁钻古怪的奇葩食物。

节目中的每道奇菜,都会让你收敛起泛滥的食欲,甚至还要尽力压制那若隐若现的呕吐感。

可尽管如此,《奇食记》还是在上线后收获了高达多万播放量。

到底为什么有那么多抖m冒着胃痉挛的风险,持续围观这部黑暗料理大合集?

初级挑战

腊月的云南大理鹤庆县,当地老师傅正在进行一项“神秘仪式”。

只见他气运丹田,对着眼前的猪肝猛吹一口气,瘪塌的猪肝瞬间膨胀,每条血管都充分涨起。

这道做法奇特的食物,便是鹤庆白族人必备年味——吹肝。

每位吹肝老师傅,都有个铁肺

吹涨猪肝后,将辣椒面、酒等混合而成的调料灌入肝中,再用调料给猪肝表面做个spa,由内而外浸润整个肝。

晾置二十天后,猪肝脱去水分,内部变为纤维状气孔,整个猪肝变得绵软蓬松。

调料被腌入每一寸猪肝中,待风干后,一道鹤庆吹肝便大功告成。

吹肝做法虽然特殊,多数人倒还能接受,新奇程度在《奇食记》中也只能算热身级别。

在严格意义上,《奇食记》中的奇食可以分为两类。

一类奇食,主要“奇”在做法。

就像吹肝一样,寻常的食材经过一番调教,同样能成为让人意想不到的奇特食物。

在兰州,包菜、芹菜等新鲜蔬菜,可能会被“大材小用”,丢进面糊水中发酵。

经过五六天的酝酿,水面生起白花,这道浆水方才炮制成功。

尽管形似泔水、味道发酸,但浆水却是兰州人民夏日生津开胃的必备美食。

另一类属于食材猎奇。光看到画面,你就知道这玩意儿不简单.

比如火锅界的隐藏王者“猪天梯”。

硕大的猪头经过拆解后,隐藏在猪口腔中的猪天梯便会现出本尊。

猪的上牙膛肉由于呈楼梯状,得名“猪天梯”。虽然形状诡异,却是猪头上最金贵的几两肉。

同样从外形就能一秒劝退食客的,还有南京人爱吃的活珠子。

所谓活珠子,就是受精蛋经过几天孵化,鸡蛋里孕育出半成型的异形小鸡。

厌恶者,看到活珠子便会战术后仰远离屏幕;喜爱者则会沉醉于活珠子蛋奶混合的香味中。

不过,可能有不少见多识广的老饕看到这儿会心生不屑:

“就这?这些不就是各地的特色美食吗?完全没压力啊。”

假如你这么想,那么你已经丧失了逃跑的最佳时机。

继续往下看,《奇食记》会将众位头铁人士的心理防线彻底摧毁。

呕吐预警

猪牙膛、活珠子虽然听起来劲爆,但它们也只能算入门级奇食。

因为以上这些食物,它们至少看起来还算能吃。

而在云南德宏,当地人民脑洞清奇,把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“物质”做成了食物。

当你看完这道德宏撒撇,你才算见过了真正当之无愧的奇食。

千万别被它的表面骗了

“撒”是凉拌的意思,而“撇”则是牛的消化物。

撒撇,就是以牛苦肠以及苦肠液,混合生牛肉和其他食材的凉拌菜。

制作时要倒出牛苦肠中尚未成屎的消化物,待其熬煮成糊后加水过滤,得到顶级苦水。

德宏人表示,苦肠液真的不是屎!

食用时,只需将捶打成泥的牛脊背肉放入苦水中,一道清热解*的撒撇大功告成。

虽然原材料比较有颠覆性,但只要勇于尝试,也许会就此打开新世界的大门。

一口吃下去,苦、辣、甜应有尽有,一道完整的撒撇会给食客的味蕾一套组合拳。

如果在详细了解撒撇后,你还想继续挣扎,那面对福建永春湖洋镇的这道王炸大菜,即便是最高阶吃货也会跪地求饶。

尿肉尿蛋,就是这道菜的名字。

没有夸张手法,也没有文学修饰,食材与烹饪方法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菜名里,让人一目了然又将人拒之千里。

肉和蛋,不过是土猪蹄和土鸭蛋罢了。

真正让它们成为《奇食记》顶级BOSS的,是在蒸煮过程中添加的辅料:童子尿。

提醒童子们多喝水

童子尿专由十岁以下的男童供货,尿出后需静置两日,等尿味发酵到足够浓郁,才有资格与食材充分接触。

再疯狂的食客,看到这儿估计都要原地告辞,可当地人不仅毫无惧色,反倒专挑蛋壳裂开的鸡蛋享用。

在他们看来,这种敞开胸怀的鸡蛋不仅更加入味,还富含尿液中不可多得的精华物质。

每咬一口,他们脸上都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。

贝爷看了都要在弹幕扣个“狠人”

全国各地奇食众多,但能把观众逼到戳烂快进键,尿蛋实乃奇中之奇。

奇食respect

介绍黑暗料理,《奇食记》绝对专业。

但《奇食记》的视角,并不止于呈现这些猎奇画面。

但其实它更想解释一个问题:为什么我们会热衷于这些稀奇古怪的食物?

马文·哈里斯在《饮食人类学》中曾提到:世界上一切食谱的差异,都可归结为当地生态的限制,以及不同地区生存机会的差异。

《奇食记》中的饮食习惯,大多也都是因为现实需要产生的。

在资源匮乏的过去,不仅食物少,储存条件也有限,想要长时间保存食物就得用上奇招。

比如上文介绍的吹肝,原材料是极易腐烂的猪肝,但经过米酒、辣椒的腌制,风干后能够保存将近一年。

有了更多的食物储备,人们生存几率也就大幅提升。

除此之外,有些奇食的诞生,则是为了补充当地人稀缺的营养元素。

譬如贵州苗族的庵汤,这道食物由剩菜剩饭发酵而成。

庵汤在发酵后富含硝酸盐,能够迅速补充当地人稀缺的电解质,虽然很像潲水,却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食物。

发酵完成的庵汤

随着生活质量提高,人们不再需要节衣缩食,但很多奇食流传下来,融入到当地文化生活中。

就像童子尿蛋,已经成为湖洋镇村民的家族纽带。

每逢端午祭祖,族人们便会一起分食尿蛋尿肉,并将尿蛋尿肉放在贡品的正中,表达对列祖列宗的缅怀。

外人百思不解的食物,却是当地宗族关系和睦、家族团聚的重要象征,意义非凡。

奇食不仅能给人带来生理上的能量补充,还可以给当地人很多精神凝聚力。

尿蛋将大家庭聚在一起

虽然奇食能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,但它们的存在并非仅仅是娱乐噱头。

每道奇葩食物的背后,都是当地人可以食用的一段历史。

吃瓜群众也许会接受无能,但面对这些食物时仍然要尊重它们的存在。

在当地人的眼中,奇食不止是一道菜那么简单,对他们来说,奇食中也有一份对家乡和故土的情感寄托。

作者

寒寒

编辑

卡卡

运营

老贼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1
查看完整版本: 这部美食纪录片,有人看完暴瘦10斤